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最大的贡献之一,
之前,人类的知识传播仅仅是个体之间的传抄和口授行为,而印刷这一伟大的复刻活动,则使得知识的共享超越了个别的局限性,成为整个人类社会的行为,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印刷带领人们度过蒙昧的黑夜,迎来文明的曙光。
雕版印刷术是最为古老的印刷技术,起源于隋唐之际,至宋代到了巅峰。宋代雕版的版式、字体、印刷用纸、用墨、书籍的装帧形式都有了较大发展,元、明、清的数百年则是对雕版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雕版印刷是中国印刷技术发展历史上的第一座丰碑。
活字印刷术在雕版印刷之外开辟了一天新的印刷道路。北宋庆历年间,布衣毕昇发明活字版,此后的九百多年里,又陆续出现了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铅活字等不同材质的活字印刷术,比雕版印刷所用的材料、人工、时间和费用都更为节省。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印刷技术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2010年11月5日,“中国活字印刷术”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批准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455年上半年,出生于欧洲(今德国)富有贵族家庭的约翰古登堡和投资人约翰福斯特完成了《42行圣经》的印刷,它标志着螺旋驱动木制印刷机和金属活动字模的成功结合,成为一项革命性的世界发明。
1789年,塞纳菲尔德将涂在笨重石灰石上的油性图案直接印在纸上,并制造了木制石印机,导致石板印刷术的发明。19世纪20年代,由西方传教士带入中国。
1907年,德国人卡斯帕和美国人埃拉兄弟共同发明胶印技术。随后20世纪20年代初传入上海。百年演变,技术常新。胶印连线加工工艺、胶印自动化技术、胶印双面印刷技术、胶印无墨键技术、无水胶印、以及同其他印刷方式组合发展,使胶印在几大印刷方式中独领风骚。胶印技术正与数字技术日益加深融合,以不断求新而永葆青春。
在应用了半个世纪的铅排铅印的技术之后,1981年中国的王选教授主持研制的中国第一台计算机汉字信息处理激光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通过部级鉴定,从此中国传统出版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这是中国印刷技术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在印前制版领域,CTP技术(计算机直接制版机)于2000年开始在国内市场显示出了发展苗头,CTP引用从2005年开始在国内迅速增长,这一技术被视为印刷业迈向数字化进程的关键技术。至今CTP印刷制版技术仍然是中国印刷产业里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