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upa反映出印刷业探寻商业模式之路仍将继续

类别:行业资讯 | 日期:2016-07-27 | 点击数:3242

  这届展会就是数字印刷的天下

  毫无疑问,本届展会就是数字印刷的天下,依据有四点:

  其一、本届前7位参展商除了排位第二的海德堡外(事实上海德堡也推出了重磅数字印刷设备),其余6家均为数字印刷设备制造商(展出面积从高到低依次为惠普、兰达、佳能、柯达、柯美、施乐)。这固然有传统胶版印刷已经发展到极致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应该是数字印刷在技术上的突破异常鲜明,无论是长期来被诟病的承印幅面、速度还是产品质量都有了长足进步,新产品多多。数字印刷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现给世人,希望经过自身的努力争取到更大的市场份额。

  其二、传统印刷设备制造商通过合作的方式也都已经融入到数字印刷设备的研发与生产行列。记得数年前,海德堡中国高层更迭,向新上任的高管征询涉足数字印刷的意向,得到的答复是会再看一下市场的发展情况。在本届展会上,海德堡推出了与富士胶片合作生产的、B1幅面的Primefire 106 喷墨数字印刷机,他们的宗旨是“海德堡将成为推动印刷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生力军”,这说明由传统印刷进军数字印刷已经是大势所趋。

  其三、以兰达为标志,实现数字印刷的手段更趋多样。尽管时间又过了四年,兰达的纳米数字印刷设备依旧是展而不动,看不到投入生产的实际印刷效果,但班尼·兰达毕竟给了世人一个不一样的印刷理念,而且向着这个目标一步步地、百折不回地继续努力着。除外,杭州科雷使用筱原印刷机通过精准给墨技术让传统印刷设备具备短版印刷的生产能力与经济效益,提供了继续与数字印刷抗衡的可能,如若一切如愿,这也应该值得赞许,因为彼此间的竞争是鞭策技术进步的源泉。

  其四、用宽泛的概念理解数字印刷,那就不光是指数字印刷设备,还应该包括印刷全流程的数字化。本次展会充分显示,无论是印前、印后都在加速走向数字化、智能化,“实现所有印刷环节的数字化贯通”(Simply Smart)、提供全方位服务、一揽子解决方案几乎是所有供应商的不二法宝,所有这一切将鞭策着印刷在顺应数字化时代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产生质的飞跃,印刷将不再是传统印刷人眼中熟悉的印刷。

  不同的印刷人在参观本届展会后可能引发出方方面面不同的联想,但本届印刷展数字印刷主题鲜明属于无可争辩。

  全城参与的服务模式值得我们学习

  笔者前后五次参观过德鲁巴印刷展,除了展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杜塞尔多夫市围绕会展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同样让人惊叹德国人扎实办事的精神,反映出的是日耳曼民族崇尚认真,这尤其值得处于快速变革时代、心态显得相对浮躁的我们学习与发扬广大。

  11天时间里,数十万参展商与参观者的涌入理所当然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但也不可避免地引发出交通、安全、住宿、就餐等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世态显得并不平静的今天,会展也因出现异常情况而数度闭馆检查,但这一切在德国都还应对得很好。

  不知是否留意:展会期间,杜塞尔多夫市内到处都可见本届展会的旗帜,无论是路边、桥旁,或是商场、车站;在我们为去柏林奔赴火车站时,发现居然有志愿者在站台的过道中央发放展会会刊,为来访者指点迷津;在市中心的大型百货商场——KAUFHOF,无论是大门口还是每层的电梯过道都可以看到展会的宣传广告;更奇葩的是在市内乘坐公共交通车凭着展会吊牌居然可以免票;……所有这一切若非该市在组织展会上做足了功课很难做到,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与上届展会参观者还需凭预登记文件经扫码换证才能进场不同,本届展会采取在闸机上扫描直接换证的办法,大大方便了参观者。这点点滴滴的变化当然让人看到了会展组织者的良苦用心与精细周到。这几年国内的印刷展同样为数不少,但真要达到这个境界,让参观者心生感动、感恩,可能还有许多环节要学着去做,进一步加以改进。

  我国印机制造与耗材生产虽有参展的积极性但未见质的突破

  根据会展组织者的报告:本届展会有来自54个国家的1837家企业参展,参展商大致与上届相当,但其中首次参展的企业达到三分之一,对这些新参展企业来说是投石问路。同2000年有着高达42.82万人参观展会不同,自那以后的连续四届几乎是呈逐届下降的态势,是看热到的少了,行家多了,还是存在其他原因?这值得我们去伪存真、由表及里,认真去思索印刷业的未来。

  国民生产总值与印刷总量都已经升至全球第二的我国,无论是对参加展会还是参观展会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其中既有收获极大赞誉、与海德堡同台炫技的天津长荣,也有本已属国内CTP设备生产巨头的杭州科雷,甚至以生产覆膜机为主打产品的温州光明都揽下了面积不菲的场地,当然更多的是怀有参与感、希冀更多了解全球市场的国内的中小印刷设备及耗材生产厂家,虽说每家企业仅有1、2个展位,但抱团取暖,在数个馆中均有中国小展商的片群,那庄严的五星红旗还是异常夺目。

  本届展会展出的新产品中,瞄准个性化需求,与传统的印刷、印后设备有着质的区别的新品不在少数。但实事求是地说,与本届展会以数字印刷为主题相比,中国参展商的产品大都还停留在传统印刷阶段:平张胶版印刷机、CTP出印版机、覆膜机、橡皮布……,如此等等。对于一个本属多彩的世界,这些产品自然也不乏市场需求者,企业参展的目的也是为了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印刷机械和耗材的生产能力,让产品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但创新步伐整体不大同样是一个值得行业同仁关注的问题,我国印机制造业的现有水准就是从以往的模仿走上组合的阶段,远未到实现自主创新的层级,这实际上是中国当下真实印机与耗材制造能力的反应。

  中国印刷设备生产企业之所以还拿不出与国际数字印刷发展速度相一致的新产品,根源是对这一领域研发的重视程度与投入力度远远不够,或者说理论上都说重视,但行动上缺乏实质性的支持,长此以往,我国在这方面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将不断拉大,以至我国现今在使用的数字印刷设备与耗材除少量是北大方正品牌外,几乎完全被国外发达国家的产品所垄断,在定价上缺乏应有的话语权,成长注定受到制约。

  事实上,研发一项开创性的新技术需要资金的支撑与时间的积淀,班尼·兰达担纲主创的纳米数字印刷机自2012年在展会展出后至今尚未能形成实际生产能力,说明新技术的突破并非易事。现今我国印刷机械制造业几乎以民企为主,适当投入,完成一些结构上的改进,技术上的完善可以,但希冀实现质的突破就显得力不从心。

  展会上,柯美通过收购法国MGI公司40.5%的股权实现对数字印后加工技术突破的做法,对国内企业也应该是个启示,那就是有眼光的上市公司应该利用自身资金上的优势,在看准方向后,通过收购快速切入新领域,成为国内在这方面技术上的引路人。

  印刷业因为互联网的普及与环保要求的提升正在发生质变,面对这一场巨变,中国印刷业继续向前发展必须要有印机行业的助阵,对已经显现的在数字印刷技术开发上的落后状态,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还是印机制造企业都不应熟视无睹,以为有钱能买来一切。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缺乏核心技术就会缺少在国际相应领域的话语权,甚至可以说,数字印刷在中国相当一段时间来进展不大与我们在这一领域缺乏发言权,完全依赖海外技术不无关系。面对数字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真的不能继续维持现状而应该有所动作了。

  德鲁巴之后印刷企业寻求商业模式之路或将继续

  对于本届德鲁巴,主办方认为“是一届好得几乎让人难以置信的展会”(could hardly have been better),但国内同样有媒体人质疑:“德鲁巴2016曲终人散:他让你更清晰,还是更迷茫?”原因是“正在走向迷茫的德鲁巴,已经很难找到一个清晰、明确,又为业界普遍接受的技术主题”。或许这都是一家之言,是非自待时间的检验,但本届德鲁巴反映出在数字技术上的进步无可非议;吸引了来自188个国家的26万观众也决非虚妄,这反映出德鲁巴展会在印刷业专业观众心目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笔者在参观展会前接到编辑部的写稿邀请,根据会前收集到的信息,曾拟定过“德鲁巴吹响了数字印刷攻城略地的冲锋号”和“数字印刷或许已接近爆发时分”的写作标题,归来后笔者感到,过高评价数字印刷技术上已经取得的成果并不适宜,这些新技术的落地还需要时日,而且因为前期研发投入的巨大,要与传统印刷工艺竞争市场,产品还明显缺乏性价比,这就决定了短期内难以吹响“攻城略地的冲锋号”,数字印刷的真正爆发还需时日。因为唯有具有性价比,能够帮助企业赚到利润的设备才是企业的心爱,否则,就只是现场做秀,而实现这一切都还需要足够的时间。

  值得指出的是:印刷业的调整不仅表现在国内同样反映在国际市场。在长版印刷业务大幅减少、个性化业务逐渐增长的背景下,印刷从历史上的加工生产型企业转为现代服务型企业,这一步究竟怎样走还有待在市场中摸索,这并不会因为一届展会的举办就迎刃而解。德鲁巴主办方在会展前高调宣布:在本届展会后将由历史上的每四年一届改为三年一届,但才过了没多久,主办方在会展期间又重新宣布回调至四年一届,或许这中间有着种种的理由与解释,但对市场判断有误,过高评价会展的作用却是不争的事实。

  总之,无论怎样,德鲁巴展会总是印刷界的一起盛会,传达了印刷业众多的技术发展信息,让人对印刷业的未来充满憧憬。我们有理由为本届印刷展取得的成功感到鼓舞,但我们也应实事求是地看到印刷业的调整工作势必还将经历一个相当痛苦的过程,在时间上与其估计得短些不如估计得长些,对困难也理应估计得更充分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