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与印刷

类别:行业资讯 | 日期:2015-12-15 | 点击数:4038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中国的印刷业,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其一,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向哪里,哪里的印刷企业就被侵占、焚毁,或者逃离、停业。其二,部分印刷企业向大后方转移,使武汉、重庆、桂林等地的印刷业一度兴旺、发达。其三,一些本属于贫乡僻壤的边远地区,成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根据地,印刷事业也因之发展起来,虽然规模较小,技术设备落后,但从全国角度讲,近代印刷的普及面却大为扩展。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标志着中国人民长达八年之久、艰苦卓绝而伟大的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取得了完全的利。举国上下欢欣雀跃之时,印刷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布局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和恢复。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印刷业

       国民政府控制区的印刷业,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故投入大量兵力疯狂进逼,致使国民政府控制区由北向南逐渐缩小。

        重庆的印刷业

重庆作为中国内地的沿江大城市,抗日战争爆发前印刷业已比较发达。1934年的《四川日报》和1935年的《中国经济年鉴》统计,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1934年以前),重庆已有中西书局、渝商印刷公司、德新印刷局、新文化印刷社、启文印刷公司、博文印字馆、新蜀报印刷所、巴蜀印刷所、进化印刷局、圣家书局、新民印书馆、肇明印刷公司、竞争印刷公司、合川印刷所、余庆印书馆、四明印刷公司、二十一军财政处印刷所等大型印刷厂17家。

       中共根据地的印刷业

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根据地,面对日寇的扫荡、进逼,根据地的地域经常变化,印刷厂经常随军迁徙。

       华中根据地的印刷业

华中根据地,包括江苏的绝大部分,安徽、湖北的大部分,河南、浙江的一部分,以及湖南的一小部分。地处南京、上海、武汉等印刷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设备器材、技术工人来源相对容易得多。因此,根据地的印刷事业也相对发达。

       沦陷区的印刷业

沦陷之前中国近代印刷工业 从这里崛起和发展,中国的印刷工业主要集中在这里。

      上海印刷业

      上海沦陷之前,是名副其实的全国出版印刷中心。沦陷后的上海印刷业尽管一蹶不振、步履维艰,但上海毕竟是印刷实力雄厚的、中国近代印刷业崛起之地,资金、设备、技术、原料均较内地充裕得多。抗日战争期间,上海的印刷工人也分赴全国各地,有力地支援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事业。

      抗日战争胜胜利后的中国印刷业

      台湾及东北的印刷业

      日军因战事失利,更加紧搜刮台湾物资,使印刷业处在萧条之中;东北的印刷业基本上控制在日伪手中,印刷事业也难以形成规模生产。

      国民政府控制区的印刷业

      抗战胜利后,在抗战期间兴旺起来的大后方的印刷企业,开始大规模的反迁,重回原来的出发地上海、南京等地。

     上海的印刷业

      抗战利后的上海印刷业,较之抗战期间有所恢和发展,但一时还难以恢到抗战前中国民族近代印刷业崛起之时的水平,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更有着较大差距。事实上,上海在抗战期间遭受日寇摧残的、诸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等大型企业,抗战利后已无力恢,远不如昔。

     中共控制区的印刷业

     抗战胜利后和三年内战期间中共控制区的印刷业,经过调整、合并,出现了新的组合,有了较大的发展。

     抗日战争利后,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沦陷八年(实际上台湾沦陷五十年,东北三省沦陷十四年)之久的沦陷区重又回归祖国抱,由当时的国民政府和中共的苏维埃政权所接收。中共控制的根地在地域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抗战 利后,随之而来的是国共之间发生的长达三年之久的内战,全国重又处于战争环境中 。抗战 利后和三年内战期间中共控制区的印刷业,经过调整、合并,出现了新的组合,有了较大的发展。

   

返回